高中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2025-08-06 15:48:03 围观 : 64 次 0 评论


| 全文共995字,阅读需要6分钟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语境下,英语教学的文化使命早已超越“节日食物词汇表”式的浅层认知。新课标将文化意识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实则是呼唤教学从“文化知识传授”转向“文化价值启蒙”。文化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点记忆”,而应该帮助学生建立文化理解的思维工具。

1



文化意识培养要避开三个“坑”

误区1:把文化当“单词表”教

例如教学中只是孤立讲解“Thanksgiving吃火鸡”“Christmas送礼物”等,却不去探讨节日背后的历史渊源和价值观念,这样一来,学生记住的只是文化碎片,无法形成系统的文化认知地图。

改进建议:每教一个文化点,都追问三个问题

1.这个现象反映了什么价值观?

2. 与我们文化的相似/不同点在哪里?

3. 在真实交流中可能产生什么误解?

误区2:只讲外国文化不讲中国文化

如教材中涉及西方文化的内容详细讲解,遇到中国元素(如春节)却匆匆带过,学生变成“文化单腿人”,能用英语说伦敦大本钟,却不会介绍故宫太和殿。

改进建议:建立“文化双镜对照”

如:

1.教西方婚礼习俗时,同步对比中式婚俗的象征意义。

2.学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时,引入唐诗宋词的意象美学。

误区3:将文化讨论变成“标准答案”

比如用“英国人都守时”,“法国人很浪漫”等刻板印象替代真实的文化理解,长此以往,学生就比较容易形成文化偏见,遇到具体情境不会具体分析。

改进建议:设计开放性讨论

比如:

1.“你认识的英国朋友有哪些打破刻板印象的特点?”

2.“如果外国朋友觉得中国人都会功夫,你会怎么解释?”


2



文化意识培养的三大原则

原则1:从“知道什么”到“理解为什么”

不要满足于学生能说出“美国人过感恩节”,而要引导思考:如

1.这个节日如何反映美国的历史记忆?

2.类似的感恩文化在中国如何体现?

原则2:从“单向输入”到“双向对话”

文化教学要设置“交流接口”:如

1.学完西方餐饮礼仪后,让学生用英语录制《中餐礼仪指南》。

2.讨论全球化议题时,要求必须引用中外不同视角的论据。

原则3:从“课堂任务”到“生活能力”

设计真实应用场景:如

1.为来校交流的外国学生设计“文化适应手册”。

2.模拟国际学术会议,用英语阐释中国方案的文化逻辑。

总之,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英语教学实现育人价值的灵魂工程。当课堂能唤醒学生的文化自觉,使其在跨文化语境中既能“入乎其内”理解文化差异,又能“出乎其外”坚守文化自信,英语教育便完成了从语言工具到文化桥梁的本质超越。这需要教师以文化哲学的高度重构教学,让每个语言知识点都成为照见文明智慧的棱镜。

特别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如需转载或引用文章的任何内容,请转载时在文章开头或结尾处注明来源于公众号“世纪天鸿”及作者姓名。


▌作者: 边文月(北京志鸿教育研究院英语学科秘书)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