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办、国办印发重磅民生文件,要求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要求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意见》指出,要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
一、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
在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方面,《意见》指出,要强化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主体作用,要健全参保激励约束机制,完善转移接续机制,稳妥有序提高城镇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比例。优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档次设置,合理确定缴费补贴水平,适当增加缴费灵活性,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机制,推动缴费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挂钩,对连续参保和当年零报销人员按规定提高次年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有序推进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跨省共济。支持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将生育保险生育津贴按程序直接发放给参保人。加强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衔接,精准落实为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社会保险费政策,增强低收入人口抗风险能力。
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
在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方面,《意见》指出,要全方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效。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人口变化相协调,按照服务半径合理、规模适度、功能适用、保障有力要求,优化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支持各地建立健全存量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利用机制。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全面推进公共服务规划布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人才调配城乡一体化。推动数字智能技术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加快信息数据互通共享。
三、扩大基础民生服务普惠性
意见强调,要扩大基础民生服务普惠性。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优化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下沉,逐步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覆盖。支持高水平医院人员、服务、技术、管理等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沉,推进城市医联体建设。支持高水平医学人才向县级医院下沉,重点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短板专业建设,因地制宜培育办好基层特色专科,提高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水平,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服务能力。推动建立远程医疗服务网络,推广“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医疗服务模式。完善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调整机制,制定出台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用药保障需求。
意见》还强调,要大力发展“一老一小”普惠服务。完善普惠养老、普惠托育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对基本服务收费加强引导。以失能老年人照护为重点,提高养老服务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增加护理型床位供给,新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原则上不低于80%。积极发展家庭养老床位,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积极发展农村互助性养老服务,引导有条件的乡镇敬老院向社会提供服务,优先满足孤寡、残障失能、高龄留守和低保家庭老年人照护需求。多渠道增加公建托位供给,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和家庭托育点,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延伸发展托育服务,用10年左右时间,推动有条件的大城市逐步实现嵌入式等普惠托育覆盖80%以上社区。推动普惠托育纳入企事业单位职工福利体系,用人单位开展普惠托育服务的有关支出,按规定从职工福利费中列支,用人单位工会经费可以适当补充。
四、提升多样化社会服务可及性
发展群众家门口的社区服务。以社区为主场景主阵地,加强各类便民服务资源统筹整合,推进服务设施复合利用,完善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支持养老、托育、家政、助餐、助残等普惠社会服务进社区,允许提供社区群众急需服务的经营主体在确保安全规范前提下租赁普通住宅设置服务网点。在公共政策制定、公共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中落实儿童优先原则和儿童友好理念。提升儿童福利服务机构日常生活照料、基本医疗、基本康复、教育权益保障、社会工作能力。大力发展老年用户友好的智能技术产品和应用,推动公共设施、居民住宅等多层建筑加装电梯。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孕期妇女产前检查基本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为适龄女孩接种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全面推进城乡公共空间适儿化、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完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税收等方面支持家庭发展政策。
6月10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有关情况。
国新办就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有关政策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6月10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有关情况。

↑图源:中国网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庄宁表示,按照“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的总体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综合施策,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着力为群众提供系统连续、就近就便的医疗卫生服务。
一是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目前已设立13个专业类别国家医学中心和儿童类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同时,支持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有序带动全国医疗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是抓好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在全国81个试点城市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促进医疗资源上下共享。2024年,全国双向转诊人次达到3656.7万,较2023年增长了20.6%,其中上转人次1511.1万、下降3.1%,下转人次2145.6万、增长45.7%。
三是加强县域内医疗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有2188个县(市、区)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了以省为单位全面覆盖。2024年,县域影像、心电、检验等资源共享中心以及中心药房累计提供服务接近1.9亿次,更多群众享受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的便利。
庄宁介绍,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进一步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围绕“大病不出省”,持续优化“双中心”建设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落实十大功能定位,进一步缓解群众跨区域、跨省份的就医难题。围绕“一般病在市县解决”,2025年将持续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由三级综合性医院牵头,建立城市网格化医疗服务新体系,实行人员、技术、服务和管理协同下沉,推进市县服务能力提升。同时,推进90%以上的县域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广“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医疗服务模式。围绕“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坚持“强基层、固基础、保基本”,细化实化中央部署的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并抓好贯彻落实。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99元以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将进一步优化服务,力求取得更大实效。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加强基层儿科、中医、口腔等服务能力,重点提升一批中心卫生院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诊疗服务质量,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质增效。
政策原文&相关报道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

发表评论